上一期中,五位老师立足学科进行新课标研究课,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区教研员专家点评中肯精湛,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2022年12月5日至9日,第二阶段新课标研究课顺利开课,六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授课。课堂上,同学们主动探索,学思结合。课后,区教研员专家对研究课做出精彩点评。本周,六位教师继续聚焦“单元教学”与“项目式学习”,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成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给予教学新的思考。在一系列的新课标教研活动中,我校教师先学先行,实践教学,引领课堂教学创新。
本周,六位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第二阶段新课标研究课授课,课堂气氛活跃,亮点纷呈,一起来听课吧!
《黄河、长江高质量发展》——王哲老师
《河流的高质量开发》是河流大单元学习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旨在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利用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料、地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讨论,感受黄河、长江这两条母亲河对土地灌溉、水能资源、水路运输、旅游等方面贡献。整节课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工具,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因河制宜”、“因河段制宜”是河流高质量开发的重点。
《通过东营看黄河》——张铁锁老师
本单元主题是“河流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本节课是在大单元主题下进行的设计。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学生探究东营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变化,从多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形、地势、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凌汛等问题及治理措施。突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理解河流上中下游一体化治理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我给长江把把脉》——刘玲玲老师
《我给长江把把脉》是河流大单元《河流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后一节课,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知识整合归纳,迁移应用,建立要素之间的时空联系。通过三个大活动“把脉长江危险段”“我给洪水开良方”“我给一江碧水出主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长江洪涝、污染的原因,并对症得出治理良方,引导学生理解河流一体化综合治理的思路。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保护是底色,经济发展才能出亮色。课程紧扣本单元主题并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Invent for the future》——王丽娟老师
本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依托新课标理念、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在未来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发挥小组创意,以发明创造的方式尝试制定解决方案。在整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灵活运用单元语言知识,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中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通过小组合作、网络调研,提高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认识到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敬畏生命》——孙雨晴老师
本课时希望让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具有更加完整的认识。基于近期热点新闻素材,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完成对热点新闻的阅读与分析,感悟生命的不易与珍贵。通过鲁滨逊荒岛生存的“极端”案例,展开思想实验,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交流观点,探究自我与他人生命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生命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更是与他人休戚与共,应以恰当的方式关怀他人的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气味博物馆》——刘滢老师
本学期设计课程是依据新课标中艺术课程学科素养所开设的全新模块体系课程。在对新课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对于设计的相关知识具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不断探索,本学期开始,设计课程正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本次研究课以《气味博物馆》为主题,结合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设计。考虑到学生学段、学情,本单元整体学习目标锁定在学会欣赏、理解不同抽象绘画,认识抽象画艺术家——康定斯基、平面设计的开端及包豪斯学院,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与色彩的种类及构成方法,初步建立平面设计与艺术表达的密切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自由创作,实现图像创意表达。
通过本单元课程的学习,学生一方面能够开拓想象力,培养设计观念、学习多元的设计方法,另一方面还能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客观世界,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发现创意元素。需要指出的是,本单元的教学方式始终是动态的、多元的,并充满了灵活性和开放性。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意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创意”的观念,有意识地捕捉并创造视觉形象,在培养创意表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造型的塑造与对美的理解。
六位教师授课结束后,区教研员专家、我校领导针对不同课堂,开展交流研讨。老师们畅所欲言,着眼于核心素养,针对每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细致充分的交流。
精华点评——《Invent for the future》
王丽娟老师的项目式学习回扣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其中有三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 教师基本功过硬: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规范、细致、到位,撰写质量很高。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烘托学生情绪。结合线上教学情况进行临场应变,保证课堂正常进行,整节课充满活力。
2. 线上教学井然有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王老师充分挖掘在线教学平台的工具,促进学生及时分享,实现多模态互动,通过小组讨论监控学生学习,实现了高效课堂。
3. 项目式学习的各个环节,设计与实施颇为用心:通过清晰的评价标准、环节设计,王老师关注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给到学生主动提问、交流的空间,并给予及时反馈。作为一节项目式学习的展示课,王老师在课堂中成功呈现了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中发挥老师的作用,以及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整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发展的眼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切实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精华点评——《气味博物馆》
刘老师教态自然,语言表述清晰有节奏,有逻辑性,有对知识点的把控能力,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刘老师设计的项目式教学, 教学目标明确, 整体结构适合, 教学程序合理,注重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刘老师的课堂教学节奏清晰流畅,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课堂组织较顺畅, 教学层次清晰,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同时能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刘老师的整个项目式教学课程的设计有一条比较清晰的主线,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进行串连,符合初中美术教学的规律。在教学中刘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形式美的法则把味觉进行可视化的设计,体现了刘老师在通感教学中的研究,非常值得借鉴。
学生在进行气味收集的过程中,不仅对生活中的气味进行收集,还有对心理气味的思考和联想,并且把联想的气味物化,形成气味瓶。学生在整个收集气味的过程中,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观察和感知,是一种更具新意的审美感知体验,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有了对世界不同视角的观察和思考。
精华点评——地理学科新课标研究课
综合点评一:地理组老师们勇于实践探索大单元教学,开了个好头。希望老师们以研读新课标为契机,磨炼提升,实现教师的“二次”成长。另外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尝试项目式教学等形式,研讨增加学术讨论,实现更快成长。
综合点评二:附中三节地理课堂触动很大,注重问题设置,在讨论中落实核心素养,注重新课标的落实。从大单元理论走向教学实践,地理组已经开始尝试。希望两校能加强研讨、沟通,在教学科研方面互促提升。
11个新颖活泼的线上课堂,11种实践创新的教学设计。三尺讲台绽芳华,砥砺前行粹真知!在落实新课标实施的系列教研活动中,我校教师时刻紧跟课程标准,虚心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探索高效课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