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上午8时,2025-2026学年度秋季学期第2周升旗仪式在畅春园校区操场举行。

担任本周升旗仪式的班级是初二15班。初二15班是一个紧密相连、团结一心的集体。我们积极参与校园各项活动,勤于思考,自主钻研,始终将集体荣誉放在首位。无论是活动中的齐心拼搏、学习中的互助共进,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彼此支持,我们都始终携手,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运动场上,我们全力以赴、呐喊助威;科技赛中,我们勇于挑战、摘金夺银。一次次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个人胆识与才华,更加凝聚了集体的力量,将每一项荣誉转化为属于整个班级的骄傲。在学习方面,同学们自律主动:课前主动预习,标注疑点;课堂专注听讲,积极互动;课后及时复盘,拓展延伸。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点拨之下,班级学习氛围日益浓厚,浓厚氛围中,人均阅读量、获奖数节节攀升。


升旗手成林瑞同学,她担任班级生物课代表,是自然之翼鸟组成员,曾获校级三好学生和年级学习之星等称号。
护旗手褚恪勋同学,担任班级数学课代表,多次参加北大附中数学竞赛、信息竞赛,曾获得年级学习之星、文明之星等称号。
护旗手杜立彬同学,担任班级地理课代表、纪律委员,曾获班级学习之星、校级三好学生、校劳动之星、奉献之星等称号。


本周国旗下讲话是由梁紫涵、沈识岳、冯兰迪和盛潜溪同学带来的演讲《刚毅坚卓,薪火相传》。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共同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追寻北大等高校师生在抗日战争中留下的动人足迹。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宁静,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那时,北大的校园也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但北大师生没有退缩——他们以笔为枪,以墨为血;以文为刃,以学为盾。在课堂上,老师慷慨激昂,将家国情怀融入每一句讲授;在校园外,学子们奔走呼号,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街道乡村,用演讲、话剧等形式揭露日寇暴行,唤醒亿万同胞的抗战斗志。他们深知:文化的坚守,就是民族的脊梁;精神的觉醒,就是抵御外侮的力量。这是北大师生在抗战初期的担当与气节!
炮火追逼,文脉告急!为保存教育火种、延续中华文脉,北大与清华、南开等高校师生毅然踏上漫漫南迁之路。这条路,布满荆棘与艰险。师生背起行囊,把实验室装进行囊,把图书馆扛上肩膀,跨越黄河、长江、乌蒙、五岭——一路走,一路读,一路呐喊!没有教室,祠堂庙宇就是课堂;缺少教材,就凭着记忆书写板书。困顿之中,师生们依然以炽热的求知之心和坚定的报国之志,边教书、边抗战,让知识的星火在战乱中不息,让救国的呼声在苦难中回荡。这是教育者在民族危难中的铮铮傲骨!
最终,师生们汇聚于昆明,组建了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刚毅坚卓”四字校训,像闪电劈开乌云,从此成为照亮他们精神世界的明灯。教室是简陋的茅屋,宿舍是潮湿的土房,敌机时常空袭骚扰……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联大师生依然弦歌不辍、抗日不息。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之余毅然走上街头,为抗战募捐呐喊;朱自清先生以文字为炬,照亮时代的黑暗与希望;更有无数青年学子含泪告别课桌,踊跃参军、奔赴前线。“刚毅坚卓”,是他们在逆境中的不屈,是他们报国时的坚定,是联大精神最滚烫的写照!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那段历史、那种精神,依然熠熠生辉。西南联大校歌中唱道:“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不仅是联大师生的信念,更是一个时代爱国者共同的誓言。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传承。当你想懈怠,请想起茅草棚里的灯光;当你想放弃,请想起徒步千里的书包;当你想退缩,请想起“刚毅坚卓”这四个沉甸甸的大字!
让我们把先辈的火炬举过头顶,把个人的梦想写进民族的复兴——读书,为中华之腾飞!健体,为山河之无恙!创新,为文明之新篇!追求卓越,奋发向前,让“刚毅坚卓”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德育主任武福燕老师致辞《安全文明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