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橘色的晨雾中,吸饱了霞光的云朵悠悠地飘荡着,给所到之处描上一层若隐若现的金色。冬天的寒意还未全消,但对野外考察的渴望让这个清晨显得格外完美。是的,随着新冠疫情的消散,自然之翼终于迎来了2023年的第一次野外考察。鸟组的成员们自然首当其冲,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十渡镇,那里会有什么新奇的际遇等待我们呢?满怀期待,我们乘着大巴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旅途。
十渡嶙峋的石峰和光秃的枝干可谓是观鸟的绝佳地点。刚到二渡,“明星”红翅旋壁雀就现身了。这种体型很小的的攀禽常常在岩壁上活动,它红色的翅膀就是最显著的特征。
红翅旋壁雀 李梓乐 摄
红翅旋壁雀 董鹏 摄
我们在市区公园或景区从未见过红翅旋壁雀,可见生态环境对鸟类分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红翅旋壁雀拉开了这次自然旅程帷幕,同学们观鸟的兴趣高涨,马上又有同学发现了新的鸟种——“十渡网红”黑鹳。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体态优美、活动敏捷,属于大型涉禽。成鸟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红色的嘴和脚格外醒目。
黑鹳 董鹏 摄
黑鹳在山间盘旋,毫不费力就可以飞跃巍峨耸立的高山。50人的鸟组仿佛都臣服在它的盘旋之下,峡谷中一片静寂,只有头顶传来一声声的鹳鸣,我们就这样被大自然的力量征服了。
董鹏老师为同学们寻找目标 赵皓然 摄
“有猛禽!”眼尖的同学看到了一只游隼。这只游隼停在了离我们有些远的岩壁上,与山石的阴影融为一体,仅有小部分跟拍的同学能知道它停留的确切位置,他们有的用语言描述,有的拍照给其他同学讲解,有的举好望远镜手把手教学。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每个人都看到了那只游隼。许多同学看到游隼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怎么那么小啊”——确实,游隼虽然算是体型较大的一种隼,但在山体之下也只是米粒大小的一个灰点。
游隼 李梓乐 摄
我们此行的目标还有褐河乌和冠鱼狗,但在清澈溪水和遍布的鹅卵石的地方却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略有失望之余,几个圆滚滚的小可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四渡的冰面上,普通秋沙鸭和在岸边的红嘴蓝鹊踱着悠闲的步伐;溪边跳来跳去的红尾水鸲,尾巴总是摆个不停。
红尾水鸲
五渡的桥墩上,头戴“礼帽”白顶溪鸲和岩鸽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白顶溪鸲 李梓乐 摄
自然之翼鸟组同学们认真观察鸟类行为 赵皓然 摄
六渡的溪水中,小䴙䴘和绿头鸭用春水把羽毛梳理了一遍又一遍。
看!苍鹭 赵皓然 摄
十二渡,成群的苍鹭在崖壁附近的上空盘旋,场面十分壮观。董鹏老师告诉我们,苍鹭应该是在选址筑巢。
苍鹭 叶航 摄
好多苍鹭 胡博钧 摄
崖壁上,红翅悬臂雀的身影若隐若现,老师们据此推测附近可能会有某种猛禽出没。我们沿着崖壁向上寻找猛禽,在靠近山峰的位置,突然有了重大的发现,是斑羚!只见崖顶之上有一个迎风而立,巍然不动的身影,它的颜色与山石十分相近,只能在望远镜中细细分辨,真的是斑羚!
登顶的斑羚 李梓乐 摄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十渡斑羚”,可以找到许多记录,但真正来到十渡能亲眼目睹斑羚的人却少之又少。而且斑羚一般只在山区内部出现,在白天里如此暴露在人类面前是非常少见的。我们何其有幸,在第一次外出考察时就能有这样的收获。同学们压抑着激动的心情,悄悄架上望远镜,继续在那里安静地观察。我们在悬崖脚下驻足了半个小时,直到斑羚的身影在崖顶消失,大家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同学们安静地观察难得一见的斑羚 刘骐淇 摄
发现者说:
随着近些年来北京京西山区环境的改善和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成效,早就听说如果运气好就有机会能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斑羚。但是在之前的观测点我们仔细搜寻之后并没有发现它们的身影,在最后一个观测点——十二渡,看完十渡的明星鸟种红翅旋壁雀后,我便拿上望远镜沿着山脊线开始搜寻,突然发现在一个山头有块棕褐色“岩石“动了一下,仔细一看居然是真是一只斑羚!“斑羚、大家快往山上看”我随口而出,同学们拿出望远镜、相机沿着我指的方向对它进行观察,只见它静静伫立在高高的山头,居然还回头俯视着我们山下的这群人。这只斑羚在山顶站立了足足有半个多小时,让我们所有人都大饱眼福。
——叶航
斑羚 叶航 摄
在这一天里,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彻底的让身心都放松下来,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这种被自然拥抱,把自己交给自然,然后被自然征服的感受,是我们从未体验过的。在居家学习的日子里,在生病隔离的难受中,我们曾经多么渴望像水鸟一样在泉中嬉戏,更渴望像斑羚一样攀到山巅眺望远方。随着抗疫的胜利,这一切都在今天变成了现实。三年疫情带来的阴霾随着口罩摘下的那一刻彻底消散了,我们知道,未来的自然之翼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带着她的孩子们飞向更远的地方。
收获满满的自然之翼鸟组同学合影 王骏宁 摄